从7月1日起,将有越来越多船公司加入到这个涨价“队列”:有些公司使出了半个月内“三连加”的狠招,有些公司更创下航运史上的单次最高涨幅……
一舱难求、价格上涨已经是今年海运业的常态。港口拥堵供应链不畅,出口继续大幅增长,集装箱运输需求旺盛,加上受困疫情运力下降,多重因素下,出口集装箱运价持续上涨。
日前,美国总统拜登就一项1.2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与两党参议员达成协议,该计划旨在翻新美国的道路、桥梁和高速公路,并帮助刺激经济。这意味着拜登在实现其国内政策关键目标上取得重大进展。需求变大,通胀也变大。美线海运费暴涨!

跨太平洋至美西报价高达25000美元
上海至洛杉矶的运价在一周内上涨了三分之一以上,从大上周的6358美元/FEU涨到了上周的8548美元。亚洲至美国东海岸的价格也飙升了39%,达到11180美元/FEU。
欧洲运费录得十连涨!
国外相关数据显示,7月份,从中国港口到费利克斯托港(Felixstowe)和南安普顿港(Southampton)的货物,排名前5位的航运公司给出了每40英尺2.1万美元的报价,平均价格在1.8万美元左右。综合上海航运交易所以及波罗的海两大运价指数显示,从中国上海去往欧洲的运费,在过去10周出现连续上涨!其中,在第23周上海运往欧洲的集装箱即期运费上涨7.9%,连续第10周环比上涨;而运往地中海的运价上涨5.4%,连续11周较前一周有所增长。最新一期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与Freightos推出的全球集装箱货运指数(Freightos Baltic Index)显示,北欧运价指数为每40英尺10979美元、地中海运价指数为11098美元。
上半年苏伊士运河和华南多个港口拥堵等不可预见的事件,使得海运运价整体被推高。随着欧美国家生产、生活逐步恢复,对各类物资需求增长,以及下半年是海运的传统旺季,包括针对西方万圣节、黑色星期五购物节、圣诞节等货物将在8月到12月陆续发出,再加上订舱难、塞港严重、船期不稳等多重不利影响因素,航运市场运价将保持高位。

目前,全球主要集装箱港口的时间压力非常大,一周前,赫伯罗特首席执行官Rolf Habben Jansen表示,由于市场混乱,旺季将延长;目前的情况可能会导致瓶颈和延误,并可能使已经很高的运费在圣诞节早期准备货物时变得更高。
延伸阅读:海运运价大涨,哪些因素推动?
海运运价持续大涨背后,是美欧等主要经济体走出疫情、需求持续修复,同时全球海运运力“供不应求”。
一方面,2020年5月以来,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疫情防控能力持续提升,经济活动逐步回归正常,进口需求止跌反弹。数据来看,2020年5月至今,反映全球经济及贸易景气的全球制造业PMI指数,由低点的39.6%大幅反弹至56%。美欧等需求持续修复推升运价的同时,全球海运运力的不足,也对运价的上涨“推波助澜”。
2020年下半年以来,全球集运运力同比仅从2.6%反弹至4%,完全“跟不上”需求修复的节奏。全球海运运力“供不应求”,源于在航运输船只已满负荷运转,同时新增运船及运力严重不足。国际知名航运咨询机构Clarksons统计的数据显示,2020年下半年以来,伴随集运需求大幅扩张,全球集运运力的闲置率,从前期高点11.4%大幅回落至历史低点的4.7%。

集运运力的短缺,也直接导致了全球集运船只的拆解率,降至0%附近。在航运力接近“打满”的同时,新增运船及运力十分有限。Clarksons统计的数据显示,2020年,全球集运实际新增运力86万标准箱,仅相当于现有运力的3.6%,根本无法满足集运需求。
美欧等多个港口出现“用工荒”,以及疫情反复导致海员数量大减等,进一步拖累了全球海运运力的释放、推升运价。除了运船短缺外,美欧等经济体的多个核心港口因为出现“用工荒”,营运效率大幅下降。

与此同时,印度、菲律宾疫情的大幅反弹,使多个国家拒绝载有印度、菲律宾海员的船只入港,而后两者的海员合计人数占全球比重超过了1/3。港口“用工荒”及印度、菲律宾裔海员的减少,进一步加剧了海运行业的供需矛盾、推升运价。

|